高血压诊断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九种体质之痰湿体质的调理
TUhjnbcbe - 2021/6/13 15:15:00

你是否因为自己“体形肥胖,腹部肥满”而时常焦虑?

哇,体重又爆表了

你是否经常汗多且粘,身重不爽

并且眼胞微浮,容易困倦

舌体胖大,舌苔厚腻

大便粘腻不成形

唉,全身不爽

从中医角度来讲

可能是与你的“痰湿体质”有关

下面,小编给大家解答一下“痰湿体质”常见疑问:

01什么是痰湿

此“痰”非彼“痰”,狭义的痰是指从呼吸道排出的痰。但是从广义上来说,痰是指水液在代谢过程不通畅而产生的废物,随气血的运行而流窜全身,位置不定,引起许多疾病,所以有“百病皆由痰作祟,顽痰生怪症”的说法。

痰湿体质的痰指的就是广义的痰,当痰湿泛于肌肤,则见形体肥胖;停留在腹部,则见将*肚、向心性肥胖;停于肺,则胸闷、痰多;痰湿困脾,阻滞气机,则容易困倦,身重不爽等等。

02痰湿的形成机理

肺、脾、肾三脏是人体的“水利枢纽”,其中脾“主运化水湿”,是重中之重、枢纽中的枢纽。脾运化水湿的功能一旦不足,河流泛滥、痰湿形成,将会对人体全身产生影响。正因为脾正常时“主运化水湿”,失调时也就因此而成为“痰湿之源”。

痰湿的产生主要就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脾运化功能失调,水谷进入体内不能够转化成有用的气血津液被人体充分利用,反而转化成有害的半成品-------痰湿。

如果人体河流的痰湿越来越多,整体显得瘀滞缓慢,就会形成痰湿体质。

03四大因素易得痰湿

痰湿体质由先天遗传,或后天因素形成。除此之外,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会让人更容易成为痰湿体质。

饮食不节

过食肥厚,长期口味偏咸,经常摄入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食物。其次是过食生冷,冰冻寒凉的食物,容易伤脾胃,使其运化功能失常,聚湿生痰,形成痰湿体质。

气候潮湿

长期涉水淋雨或久居湿地,湿邪侵袭人体,脾胃受困,水湿运化失职,聚湿成痰,痰湿蕴肺。

长期熬夜

长期熬夜的人,影响胆气的疏泄,进而影响到肝,由肝影响到脾,恶性循环。

缺乏运动

长期喜卧久坐少动,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脾胃运化呆滞,不能运化水湿,聚湿致痰湿内生。

04痰湿易致的疾病

肥胖——“胖人多痰湿,瘦人多内热”痰湿者极易发胖。

高血压——伴有胸闷、恶心、眩晕、肿胀症状的高血压。

高血脂——痰湿提高了血液粘稠度,容易引发高血脂。

脂肪肝——饮酒、饮食肥腻、熬夜引起的脂肪肝,多数与痰湿体质有关。

冠心病——痰湿引发高血脂,进一步可能引发冠心病。

脑血管疾病——高血脂、高血压很容易引发脑血管疾病,如:中风或暂时性脑缺血。

青春痘——痰湿体质的皮肤以油性居多,很容易长痘痘。

胃病——痰湿体质者往往由饮食不节制,长久下来就容易患胃肠疾病。

月经不调——容易形成月经延后、月经量少甚至闭经。

05如何调理痰湿体质

体质问题需要用正确的方式来调节,长期不调理会给我们生活造成的困扰越来越多,而且更易致病,会让治疗的难度也变得更大。

那么,如何调理痰湿体质呢?

脾是生痰之源,调理痰湿体质应该健脾胃、祛痰湿。痰湿体质的养生最主要是保护脾、不伤脾。

痰湿体质的人调理身体的方法主要包括起居、饮食、中药、理疗四个方面。

起居调理

痰湿体质如果不爱出汗,一定要想办法促进发汗,否则体质很难改善。

如何促进出汗?

1、坚持运动,每次至少达到全身微汗、面部发红,慢慢出汗的功能就改善了。如果即便运动也很少出汗,可以先洗个热水澡或蒸桑拿,接着运动。或者运动前喝些热水、热粥、热姜汤,运动后再喝一些。

2、常年坚持洗热水澡,每次洗到全身微微发红。最好是泡浴,泡得全身发红、毛孔开张最好,有利于痰湿的消散。

3、少用或不用空调,过度空调会抑制出汗,特别是运动后。

4、穿衣服尽量宽松,有利于湿气的散发。

5、多晒太阳,阳光能够散湿气,振奋阳气。

饮食调配

1、饭吃八分饱,以清淡饮食为主,营养均衡,就是要多吃低脂、富含纤维的食物,少吃肥甘、油腻、寒冷的食物,常用的食物可选用赤小豆、扁豆、蚕豆、花生、萝卜、洋葱、冬瓜、紫菜、马蹄、鲫鱼等。

2、夏季少吃冰冻食品,冰冻食品会闭遏肌肤汗孔,同时损伤脾胃。

3、不要吃夜宵,一定要吃早餐。越不吃早餐湿气越重,吃早餐是改善痰湿体质、减肥的第一步。

4、可以吃健脾祛湿的食物,有山药、薏苡仁、白扁豆、赤小豆、鲫鱼、生姜等。

5、痰湿体质的人应该少吃酸性的、寒凉的、甜腻的和生涩的食物,特别是酸性的食物。中医认为“酸甘化阴”,阴就是津液,痰湿体质本来就是津液多,再吃一些酸性的东西,痰湿会更加严重。

药物调治

药食调理以健脾利湿、化痰泻浊为原则,代表方有二陈汤、参苓白术散等方剂。

常用中药:*参、扁豆、砂仁、陈皮、山药、薏苡仁、茯苓、赤小豆、冬瓜皮、白芥子等都有祛除痰湿的作用,但是祛痰湿的部位不同。比如白芥子、陈皮,主要是祛肺部、上焦的痰湿;陈皮如果和*参、白扁豆、茯苓合起来,是治中焦胃肠的痰湿;赤小豆、冬瓜皮主要是让湿气从小便而走。

常用中成药:用于改善痰湿体质的有二陈汤、参苓白术散、绞股蓝总苷片、六君丸、排*养颜胶囊等。痰湿体质出现明显偏颇,如大便特别粘滞、不畅通、腹胀、痤疮发作加重,可服用排*养颜胶囊,但记得“中并即止”,不可长期服用。

使用中药调理不可一成不变,要根据痰湿体质兼夹症状的不同随症加减,如兼气虚者可加*芪、*参等补气药;兼阴虚者可加石斛、花粉等养阴药。兼血瘀者可加活血化瘀药,如桃仁、红花等。

经络穴位养生

改善痰湿体质的经络主要有:任脉、足太阴脾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

主要穴位:丰隆、中脘、水分、神阙、关元、阴陵泉、足三里、脾俞、三焦俞。

主要方法:针刺、艾灸、拔罐、刮痧、推拿等。

上述内容参考《中医基础理论》、《随息居饮食谱》、《中医体质养生》等书籍。

中医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目前中国人的体质主要分九种,即平和体质、气虚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气郁体质和过敏体质。

1
查看完整版本: 九种体质之痰湿体质的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