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11July
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学会(AHA)发布了新的高血压指南,将高血压定义和部分人群的降压目标从/90mmHg降至/80mmHg。该指南一发布,就引发了学界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近日,国家心血管病中心蒋立新教授和美国耶鲁大学克鲁姆霍尔茨(HarlanMKrumholz)教授为首的中美专家团队开展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采用ACC/AHA高血压指南,不论中国还是美国,高血压患者总人数以及需要接受降压治疗的患者人数均会大幅增加,卫生系统或将不堪重负。论文7月11日在线发表于《英国医学杂志》(BMJ)。
该研究中,中国人群分析采用了-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针对的人群年龄为45~75岁。
结果显示,如果采用新指南定义,中国该年龄段人群中,约55%(2.亿)会被诊断为高血压,患病人数增加45.1%(万);男性高血压患者比例亦迅速增加(55.1%对46.3%,P0.01)。
被额外诊断为高血压的人群中,合并糖尿病、慢性肾脏病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病的比例较低,其10年发展成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也较低。此外,在美国成人高血压管理指南(JNC-8)指南指导下,中国有万45~75岁的高血压患者未接受降压治疗,而根据新指南定义,未治疗人数增至1.3亿,即增加了万人。根据JNC-8指南,中国万高血压患者仅需生活方式干预,而在新指南下,这一数据增至万。而且,还有万高血压患者需要额外接受强化降压治疗。
(*石)
参考资料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被称为危害居民健康和生命的“无声杀手”。近年来,高血压年轻化趋势日渐严峻,肥胖、高盐饮食、吸烟喝酒等都是重要诱发原因。科学治疗高血压,要从生活习惯、饮食方式、心理因素、药物治疗等多方面综合性出发。其中,饮食因素是高血压患者最容易忽略,也是最容易改正的因素。
高血压患者四大饮食原则推荐
根据很多科学研究的结果,以及我们身体的钠钾代谢的生理机制——低钠高钾的饮食将是预防高血压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做到低钠高钾饮食:
一
、最安全且有效的补钾方法是食疗:多吃富钾食品,特别是多吃水果和蔬菜
1、含钾丰富的水果有:香蕉、草莓、柑橘、葡萄、柚子、西瓜、猕猴桃等。
2、富含钾的蔬菜有:菠菜、山药、毛豆、苋菜、大葱等。
3、含钾高的食物有:各类豆类、海带、紫菜、*鱼、鸡肉、牛奶、玉米面等。
二
、推荐使用低钠盐
市场上的低钠盐就是在食盐加工过程中加入约30%的氯化钾,因此与普通食盐相比,低钠盐的显著特点是钾含量多。
钾能促进钠的排出,适当增加钾的摄入量可取得降血压效果。
但需要注意的是:慢性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或正在服用保钾利尿剂的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使用。
三
、适量使用酱油、酱等含盐高的调味品
在家庭日常烹调过程中,不能忽视高盐调味品的控制,尤其是喜欢用酱油和酱做菜的家庭。
10毫升酱油相当于1.5克食盐,10克*酱含盐1.5克。因此要保证每人每日盐总摄入量不超过6克,应酌量减少烹调中的添加量。目前,市面上有一些低钠的酱油和酱出售,其含量比普通的酱油和酱要低,可以选择使用。
四
、少食各种咸菜、盐腌食品和高盐加工食品
咸菜、酱菜、香肠、火腿、方便面、速冻食品往往藏了很多盐。这些食物的钠含量可以在其标签的营养成分表中看到:
如1两火腿含盐1.5克,每天摄入4两火腿,就能达到一日的膳食钠摄入推荐量。
建议居民应尽量购买新鲜食物自己制作,少选择这些已腌制或已加工过的食物。
节选自: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你知道吗?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现患人数3.3亿,其中脑卒中万,冠心病万,肺源性心脏病万,心力衰竭万,风湿性心脏病万,先天性心脏病万,下肢动脉疾病万,高血压2.45亿;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居所有疾病首位,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特别是农村地区,近10年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持续高于城市;心脑血管疾病住院费用快速增加,年均增速远高于国民生产总值增速,成为巨大的公共卫生负担!
关爱心脏,我们先要了解它,做到“心中有数”!
心脏是“劳模”,了解它,呵护它
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是物质运输:将营养物质和氧气运送到全身器官组织和细胞,同时将组织和细胞的代谢产物、多余的水和二氧化碳运送到肾、肺、皮肤等排出体外,以保证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血液循环路径中任何一部分发生病变,如心脏的“阀门”打不开(瓣膜狭窄)或关不上(瓣膜关闭不全)、心间隔有“破洞”(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心肌收缩力不足、肺部疾病、血管病变等,都会直接影响血液循环的正常运行和心脏功能。
知晓“心健康密码”
做到“心中有数”
01
密码一:
“”代表静息状态下的正常心率,每分钟60~次。
心率可因年龄、性别或其他生理因素而产生个体差异。心率变化与心脏疾病密切相关,心率过快或过慢(低于40次/分)都提示可能存在心脏问题,医院就诊;尤其是伴有心悸、胸闷,甚至晕厥等情况者,更应尽早就医。
02
密码二:
高血压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且血压水平与心肌梗死、冠心病、脑血管病的发生风险呈正相关。与血压低于/75毫米汞柱者相比,血压为~/90~94毫米汞柱者发生心血管病的风险增加2倍,血压高于/毫米汞柱者发生心血管病的风险增加10倍。
高血压诊断标准是:非同日三次测血压,收缩压≥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90毫米汞柱。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目标一般为/90毫米汞柱以下;合并冠心病等靶器官损害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目标更严格。
03
密码三:2.6
“2.6”代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要控制在理想水平2.6毫摩/升以下。
脂质代谢异常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或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增高,载脂蛋白B(apoB)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载脂蛋白A(apoA)降低。目前认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具有确定的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此外,脂蛋白(a)[Lp(a)]增高也可能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正常值范围为3.4毫摩/升以下,理想水平为2.6毫摩/升以下。对血脂异常患者而言,LDL-C控制目标根据目标人群的心血管危险分层制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年修订版)》明确指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为“极高危人群”,LDL-C控制目标为<1.8毫摩/升;糖尿病患者等“高危人群”LDL-C控制目标为<2.6毫摩/升;中危、低危人群LDL-C控制目标为<3.4毫摩/升。
04
密码四:5.6
“5.6”代表空腹血糖应控制在5.6毫摩/升以下。
糖尿病是最早被公认的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发生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2~4倍,且发病年龄提前,病变进展迅速,病情也较重。糖尿病患者多伴有高甘油三酯血症或高胆固醇血症,若再伴有高血压,则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明显增高。
糖尿病患者还常有凝血因子Ⅷ增高、血小板功能增强,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导致动脉管腔闭塞。近年来的研究认为,胰岛素抵抗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为:空腹血糖≥7.0毫摩/升或任意时间血糖≥11.1毫摩/升,抑或糖化血红蛋白≥6.5%。从正常葡萄糖耐量发展为糖尿病会经历一个阶段――糖尿病前期,包括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FG)、糖耐量减低(IGT),以及IFG和IGT并存的状态,统称为葡萄糖调节受损(IGR)。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处于这一阶段的人群,在未来数年内可能发展为糖尿病,要是能在这一阶段进行某些干预,则可以逆转或延缓糖尿病的发生。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空腹血糖大于5.6毫摩/升是一个很好的预警指标,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前期人群,提早进行干预。
05
密码五:24
“24”代表体质指数(BMI)要低于24kg/m2,避免超重和肥胖,保护心脏健康。肥胖也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肥胖者血浆甘油三酯及胆固醇水平增高,常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保持正常体重,避免超重和肥胖是维护心脏健康的重要措施。体质指数
(BMI)是目前最常用的判定肥胖的指标。BMI18.5kg/m2为体重过低;BMI介于18.5~23.9kg/m2为体重正常;BMI介于24.0~27.9kg/m2为超重;BMI≥28kg/m2为肥胖。
06
密码六:0
“0”代表“不吸烟”。吸烟是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不吸烟或戒烟对心脏健康有益。
统计资料显示,由吸烟引起的主要死因为心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肺癌,男性多于女性。烟草通过使动脉壁产生结构损伤,导致人类血管老化过程提前10年。冠状动脉对烟草中的所有成分均很敏感。烟草中的尼古丁会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肌氧耗量增加,这对已患有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来说,更是“雪上加霜”。烟草中的一氧化碳会阻碍氧气输送和利用,加重心肌细胞缺氧,诱发心绞痛、心梗,甚至猝死。此外,吸烟还会影响冠心病治疗药物的疗效。
对健康人来说,戒烟能降低血压和血胆固醇水平,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降低高血压、血脂异常和冠心病的发病率。对冠心病患者而言,戒烟不仅可以改善心肌供氧,降低心血管事件(如心绞痛、心梗和猝死)的发生风险,还可以提高治疗药物的疗效。
心脏要健康,健康生活方式是基础
要遏制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态势、积极应对心血管病对人类健康的巨大挑战,努力提高医疗救治水平是一方面,更重要且更有效的措施是,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导致心血管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也有行为方式因素。
研究表明,导致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种族、家族史、高胆固醇血症、吸烟(包括被动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腹型肥胖、缺乏运动、饮食缺少蔬菜水果、精神紧张。除前4种危险因素无法改变外,其余8种危险因素均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都是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加以改善和控制的。
所以,从现在开始,行动起来,坚持合理膳食,经常运动,保持理想体重,不吸烟,少饮酒,控制好血压、血糖和血脂,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保护心脏,拥抱健康!
作者:葛均波,钱菊英,李清,张源,黎音亮本文转自:本文摘自《大众医学》点击“阅读原文”
这套医学科普绘本萌翻了,樊嘉、葛均波院士联袂推荐!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