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一种正常视网膜组织结构、功能被破坏,和(或)新生血管形成,最终造成患者严重不可逆的视力损害且与年龄关系密切的致盲性眼病。中医学中属“视瞻昏渺”、“视直如曲”、“暴盲”等范畴。研究表明,在45-85岁人群中患有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人数占比约为8.7%。
01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可以分为干性和湿性,表现为骤然性的视力下降
1、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分类
根据本病所具有的不同症状、体征和发病机理,分为干性(萎缩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及湿性(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又称为地图样萎缩,一般病情进展比较缓慢,双眼呈进行性、对称性的视力下降。早期可见黄斑部有体积不等的黄白色软性玻璃膜疣,可融合成片,RPE增生或萎缩,晚期出现RPE局灶性萎缩、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一般发病较为迅速,表现为骤然性的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等。典型特点是出现视网膜或脉络膜新生血管。由于其具有未成熟和高通透性的特点,所以可出现后极部视网膜水肿、出血、RPE脱离、硬性渗出或视网膜下纤维瘢痕组织。
2、发病机制
当前关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发病机制说法仍不完全统一,有关本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多认为与年龄、长期吸烟、地域种族、饮食习惯、光损伤、遗传因素、内眼手术及全身疾病等有关。其中年龄被认为是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联系最密切的因素,有流行病学研究表明,55-64岁人群中罹患晚期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比例约为0.2%。
而85岁以上人群中本病的患病比例则增至13.1%;一项全球性的荟萃分析显示,欧洲白人患早期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发病率比亚洲高2倍以上,在不同地区和种族中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发病率各有所不同。
吸烟是目前唯一被公认的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最强的可变风险因素;此外其他影响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风险的但证据不太确凿的因素包括光损伤、虹膜颜色和饮酒;白内障手术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的风险尚不明确;有长期的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疾病也可能是引发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原因之一。
RPE对维持光感受器细胞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它主要参与视觉色素的循环和光感受器外段的吞噬。随着年龄的增长,视网膜色素上皮发生了多种变化,最终导致异常的细胞外物质堆积于RPE之下,即形成了玻璃膜疣。
这是本病早期的一个重要临床表现特征,也是两种类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都具有的特征,由于黄斑区域的代谢较视网膜其它部位更为活跃,因此在临床中发现它常常分布在视网膜的中央区域。而有明确证据表明,补体异常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补体因子H基因突变使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风险增加了2到7倍。
补体因子C3的各种成分存在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眼的视网膜下间隙、玻璃膜疣和脉络膜中,并且末端补体成分C5也被发现存在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死者眼中的玻璃膜疣和视网膜下区域。软性玻璃膜疣中含有C3a和C5a并诱导RPE中VEGF的上调,导致CNV的发生。
02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应该如何治疗?患者可以采用手术疗法治疗
1、物理治疗
(1)激光治疗
视网膜光凝是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最早的方法,其原理主要为利用激光的光热效用,破坏病变组织,封闭新生血管,以避免渗漏发生。但因其不能用于治疗中心凹下的CNV,且复发率高并存在危害中心视力的风险,现阶段已较少应用。
(2)光动力疗法
光动力疗法的原理为:光敏化合物在眼内局部与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结合,局部应用低能量红色激光将其激活,产生可对内皮细胞产生直接损伤作用的高活性单态氧,以阻止渗漏达到治疗目的。
但这种方法只是一种姑息疗法,因为它只能暂时稳定现有的渗漏血管,并不能防止形成新的异常血管,疾病最终仍有进展的可能。而且该方法有严重的中心视力丧失的风险,近年来的专家共识建议将其作为治疗活跃期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二线方案。
2、手术治疗
临床中也有采用手术疗法治疗严重的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常有的几种方法包括:RPE移植、玻璃体切割术、人工视网膜等。但却因为并发症多、治疗效果不确切、不易被患者接受等多种原因,在实际临床中有非常大的局限性。对于黄斑部大量出血、纤维增殖较重的情况,现临床多采取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注设抗VEGF的方法,以尽可能挽救或提高患者的视力。
3、药物治疗
由于CNV的形成是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主要病理表现,因此如果能有效的控制CNV的发生发展,便可以延缓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进展,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升高是诱发CNV的主要原因,因此抗VEGF药物的问世,使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治疗进入了新阶段。
国内外多项研究均已明确了抗VEGF药物能有效保护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的视力进一步恶化,促进黄斑部水肿和视网膜出血的吸收。抗VEGF药物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治疗本病。与其机制相似的其它多种药物或缓释剂型也在积极开展临床试验研究。
尽管如此,抗VEGF治疗仍存有不足,如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较重、易复发、眼内炎、视网膜脱离和对部分类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效果欠佳或无效等。一般情况下,为了在玻璃体中获得持续的治疗药物浓度,给药频率应基于药物的半衰期,但是关于抗VEGF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的信息非常有限。
因此抗VEGF药物的给药频率对治疗本病的疗效有着关键作用,但是在目前实际临床中同时存在不同的给药方案,具体给药方案并不统一。为了尽量减少反复注射抗VEGF的次数,降低不良反应的风险,并将优化这些患者所需的公共经济支出,玻璃体腔内给药系统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
虽然目前正在开发各种不同的抗VEGF剂型和给药途径,但其中大多数还处于研究的早期阶段,水凝胶、纳米颗粒、微粒等载药途径是目前较为有望能在临床得到实际应用的方案。
结语:有观点认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发生和进展与氧化应激和氧化损伤有关,因此抗氧化治疗可能会预防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发生发展。维生素C和E也可作为高效抗氧化剂,用来预防或治疗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但关于抗氧化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研究结论并不统一,该疗法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尚需更多的研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