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穴位养生堂
适合人群:普通人群
心理状态对血压的影响
人都是有七情六欲的,但是我们前面很多地方都提到过,比较激烈或是极端的心理状态对高血压患者极其不利,有的时候还可能因为情绪激动引发心脑血管事件,《三国演义》里面就有孔明三气周公瑾把周瑜气死的传说。心理状态对血压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高血压也是心理疾病
目前,医学界公认为原发性高血压病是一种心身疾病。所谓心身疾病就是说是一种其发生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但以躯体症状表现为主的疾病。也就是说,原发性高血压的产生可能不是患者朋友没有注意饮食和其他生活方式,而仅仅是因为他情绪不好。这并不是耸人听闻。
心身疾病患者的心理因素包括各种不良的心理应激反应,心理应激就是我们在某种环境刺激作用下由于客观要求和应付能力不平衡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紧张反应状态。例如经常性情绪紧张、各种负荷的精神状态(焦虑、恐惧、愤怒、抑郁等)以及某些性格特征。
情绪长期受到压抑、生活每天处于矛盾的心理状态中(如很多年轻人渴望社交又害怕与人交谈)是引起高血压的重要原因。一旦患上了高血压,患者又容易产生以上这些不良情绪,导致高血压病和负性心理因素互相影响,互为因果,造成恶性循环,使病情逐渐加重。
心理因素导致血压升高后,反应在身体上的主要病理变化就是发生在血管的病变,首先是情绪引发全身的小动脉在初期发生痉挛,而在后期发生硬化。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长期处于紧张的工作或学习环境下,会导致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失调,引起全身小动脉痉挛,使血管外周阻力加大,致使血压升高,这就是年轻人患高血压的病理原因。
长期反复的精神刺激因素,或强烈的负性情绪,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而引起大脑皮层、丘脑下部及交感肾上腺系统的激活,逐渐导致血管系统的神经调节功能紊乱,引起心率、心输出量、外周血管阻力、肾上腺皮质、肾上腺髓质等功能变化,开始是在负性情绪的影响下出现阵发性的血压暂时升高,经过数月、数年的血压反复波动,最终形成血压持续性升高的高血压病。
诱发血压升高的心理因素
影响血压的心理因素有多种。既然原发性高血压可以由心理因素引发,那么我们就以这种高血压为例来说明。相关研究表明,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具有相似的人格特征:他们具有被压抑的敌意攻击性和依赖性之间的矛盾,焦虑甚至抑郁,是多型性的。
国外对心理和高血压的关系研究比较早,也比较深入,他们观察发现,暴露于竞争情况下的时候,A型性格的血压和血浆肾素活性有较明显升高,对应激呈现高反应性,也就是反应比较激烈。A型性格是什么特点呢?就是争强好胜,时间紧迫感强,容易急躁,产生敌意。
A型性格的产生有什么规律吗?我们知道,一个人的性格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概括起来包括外界因素(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两种。环境因素是我们可以 控制、选择、调节和应对的,而遗传因素我们没办法选择,是天生的,但可以通过后天影响它。
环境因素方面,人们为应对生活中的事件产生的情绪反应,对人的血压有明显的影响。焦虑、紧张、抑郁、愤怒、恐惧等都能导致血压升高,而且焦虑和抑郁都是精神科的独立的疾病。遗传因素方面,基因的表达导致性状,并且和出生后的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大多数好胜、易激动、过分耿直、认真、固执、求全、强迫性和绝对权威性,对自己要求过分严格;有的为了取得成就而感到有压力,不易暴露自己的思想,常伴烦恼与焦虑;对自己的现状常常不满足,总想在工作中有所作为。
而常有紧迫感和压力较大;有的个体则表现为内向压抑、多疑敏感、自卑胆小、缺乏安全感等。但是这种个性特征不是高血压患者特有的,不过它们必然会对血压升高产生很大的作用。而焦虑和易于发生心理冲突的人容易患上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需要心理治疗吗
既然心理状态对血压有很大的影响,甚至还能直接引发高血压,那么在吃降压药的同时,高血压患者还需要做心理治疗吗?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同时进行,再配合前面提到的生活方式的治疗会不会效果更好?
药物治疗是主流
上面一节我们已经谈到了,精神紧张、情绪压抑、心理矛盾等因素可以导致高血压的病理过程已被国内外学者所公认。尽管高血压还有其他的诱发因素,但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疾病,我们如果能更全面地从各个方面去解决它,当然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但是目前,对于高血压的治疗,临床医生大多还采用单纯药物治疗的方法,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服药后,有些人血压居高不下,另一些人血压则出现明显波动。现代医学专家认为,心理治疗对高血压病的治疗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可能有些朋友就会质问医生:既然你们知道心理治疗也很重要,为什么还要在临床上只采用药物治疗一种方法?面对这样的质疑,我们也很无奈,这还是由于我们国内医疗资源不足造成医生能够分配给每个患者的时间太短,而心理治疗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医生本来就已经超负荷工作了,很难在一个患者身上花费太多的心理治疗时间。
心理治疗的作用
一般来说,轻度血压升高的高血压患者无需服用降血压药物,单独心理治疗就可起到降血压目的。治疗措施主要针对造成紧张、压抑的心理因素,一方面要加强自身修养,改正不良个性,提高心理素质。
另一方面要注意改善人际关系,建立起适当的、规律性的工作、生活、休息习惯,保持足够的睡眠。对于中度以上的高血压病患者,除了采用以上的心理治疗措施外,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服用一些降压药物。
心理治疗就是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也是消除高血压病原因的根本办法。只有解除患者的异常心理状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发病原因,彻底消除引起血压高的问题。
大家不妨试想一下,如果患者本人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而他自己和家人很难调节好,心内科的医生不管怎么给他开药,也很难真的把他的血压降下去。那让他同时也看精神科不就好了吗?
目前精神科医生只是针对抑郁等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接诊患者,其实我国还需要大量的心理医师才行。但中国人往往认为看心理医生说明这个人心理变态,社会上还没有从认识上接受看心理医生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事情这个事实。
心理治疗有明显效果
因本书篇幅有限,社会问题和人们的观念问题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只是稍微提醒一下本书的读者就好。抛开这些问题不谈,我们单纯地看心理治疗与高血压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心理治疗对高血压有广阔的前景。
主要方法有我国的气功、印度的瑜伽、日本的禅道,以及各种心理放松训练。目的是通过主观的意念支配,有意识地使自身生理过程处于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的状态,而抑制交感肾上腺系统的过度兴奋。
太极拳则是一种动作缓慢,活动柔和,动中有静和肌肉放松的全身运动。研究表明,通过采用上述干预措施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降压效率高达77.5%,明显高于未采用的12.5%。中医经典《黄帝内经》里面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我们传统文化里十分重视人和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人和社会的协调统一,人自身的身心协调,主张通过生活习惯的改变增强体质,消除疾病的发生因素。强调通过排除内心的杂念而使精神内守,主要是通过心理情绪的调节,来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
总而言之,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治疗十分重要,其重要性甚至不亚于药物治疗。所以读过本书的患者,一定不要忘了保持情绪稳定及轻松愉快的心态,提高心理素质,改变不良的心理状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劳逸结合,适当运动,饮食结构合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