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工作
方案和绩效考核办法
为贯彻落实《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甘政办发〔〕号)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开展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卫医函〔〕号)等有关要求,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和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建设,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特制订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到年,3个试点市全部启动城市医联体网格化布局与管理,每个试点市至少建成一个有明显成效的医联体,初医院牵头、基层医疗机构为基础,康复、护理等其他医疗机构参加的医联体管理模式。
二、试点城市范围
金昌市、庆阳市、白银市。
三、组织管理
(一)各试点市卫生健康委要会同有关部门落实医联体建设试点工作要求,制订本市医联体网格化布局规划方案,细化试点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督促医联体落实试点工作任务。
(二)医院要成立专门工作小组,由院长任组长,分管院长任副组长,医务管理、护理管理、公共卫生管理、人事教育和经济管理等部门负责人,以及有关成员单位负责人任成员,负责制订医联体建设方案并实施,制订医联体章程,完善相关管理制度,落实城市医联体内部职责分工(见附件1),组织对本医联体综合绩效进行评估,定期向所在市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上报数据信息。
四、完善城市医联体网格化布局管理
各试点市要按照《关于进一步做好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工作的通知》(甘卫医政函﹝﹞号)要求,加强统筹规划,加快推进城市医联体建设。
(一)网格化建设城市医联体。每个试点市根据地缘关系、人口分布、群众就医需求、医疗卫生资源分布等因素,将服务区域划分为若干个网格。整合网格内医疗卫生资源,医院牵头,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为成员的医联体,鼓励公共卫生机构参加,由医联体统筹负责网格内居民健康管理、疾病诊治、康复护理等工作,牵头单位负总责。原则上,医联体网格不要跨医保统筹区域。鼓励医联体间开展业务协作。医院要主动吸引社会办医疗机构参加医联体,鼓励社会力量办医疗机构按照自愿原则参加医联体。
医院在做好医联体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可通过托管等医院组建医联体,医院医疗服务能力与水平。医院主要组建专科联盟和远程医疗协作网,可跨区域与若干医联体建立合作关系,组建高层次、优势互补的医联体,辐射和带动区域内、区域间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和医疗服务同质化。医院牵头组建医联体,医院、社会办中医诊所等各类中医机构纳入医联体成员单位,加强合作交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疾病治疗和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支持市级妇幼保健院为龙头、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为骨干组建妇幼专科医联体。
(二)完善城市医联体治理机制。探索建立由地方党委、政府牵头,相关政府部门和利益相关方参与的管理委员会,统筹医联体规划建设、投入保障、项目实施、人事安排和考核监管等重大事项。由医联体负责医疗等日常业务管理。加强医联体党建工作,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
(三)健全城市医联体保障机制。
1.落实财政投入经费。落实政府办医主体责任,根据医联体建设发展需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医院“六项投入”政策、医院投入倾斜政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补偿政策和政府投入方式,按原渠道足额安排对医联体各医疗卫生机构的财政投入资金。鼓励探索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改革。
2.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实行以病种付费为主的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探索开展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DRG)试点工作。完善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差别化的医保支付政策,合理拉开医联体内不同层级医疗机构之间的报销比例差距,对符合规定的转诊患者连续计算起付线,引导群众有序就诊和基层首诊。
3.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原则,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逐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逐步提高医疗服务中技术劳务性收入的比重,调动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积极性。做好与医保支付、医疗控费和财政投入等政策的衔接,确保医疗卫生机构良性运行、医保基金可承受、群众负担不增加。
4.推进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探索实行医联体在编制总量内统筹使用编制。落实“两个允许”要求,建立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和医联体发展要求的薪酬制度,合理确定和动态调控医务人员薪酬水平。医务人员收入由医联体自主分配,以岗位为基础,以绩效为核心,打破单位、层级和身份区别,建立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内部分配机制,并与药品、耗材和检查检验收入脱钩。
5.做好药品耗材供应保障管理。依托全省药品耗材采购平台做好网上采购工作。以优先配备使用基本药物为引领,实现用药目录衔接、采购数据共享、处方自由流动、一体化配送。加强医院对下级医疗机构用药指导,强化药品供应管理和短缺药品监测应对,逐步实现药品供应和药学服务同质化。
6.加强综合绩效考核。按照甘肃省城市医联体综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见附件2、3)有关要求每年10月对城市医联体进行综合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财政补助、医保偿付、薪酬总量等挂钩。在城市医联体内部考核时要坚持中西医并重,确保按医院特点和实际考核医院。
五、完善城市医联体运行管理机制
(一)加强医联体一体化管理
制订医联体章程,整合设置财务、人力资源、信息和后勤等管理中心,统筹医联体内基础建设、物资采购和设备配置,主动控制运行成本。
(二)推动医联体资源整合共享
1.共享医疗资源。鼓励由医院设置或者社会力量举办心电、检验、影像、病理和消毒供应等中心,为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提供同质化、一体化服务。在保障医疗质量的前提下,推进医联体内不同级别、类别医疗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减轻患者就医负担。加强医联体内床位、号源、设备的统筹使用。
2.统筹人员调配。医联体内人员实行岗位管理,按照“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人岗相适、以岗定薪”的原则,逐步实现医联体内人员统一招聘、培训、调配和管理。充分落实医联体在人员招聘、内设机构、岗位设置、中层干部聘任、收入分配、职称聘任等方面的自主权,促进人才向基层流动。
3.加强财务管理。医联体内设专门部门承担医联体财务管理、成本管理、预算管理、会计核算、价格管理、资产管理、会计监督和内部控制工作,逐步实现医联体内财务统一管理、集中核算、统筹运营。加强医联体内审管理,自觉接受审计监督。
4.统一信息平台。推进医联体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逐步实现医联体内医疗卫生信息有效共享。推进互联网诊疗服务,完善远程医疗体系,发挥区域远程影像、心电、病理、检验等中心作用,建立健全远程诊断收费标准、成本费用分配和第三方运营机制。医联体内全部启用分级诊疗双向转诊信息系统,打通上下转诊通道。全面应用电子健康卡,实现一卡(码)就诊。
(三)明确城市医联体内部利益管理
为保障城市医联体牵头单位与成员单位的合法权益,双方要签订协议,明确双方责、权、利。牵头单位帮扶成员单位实行帮扶补偿机制,补偿内容及标准按照原省卫生计生委、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等4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甘肃省多点执业医师下基层服务考核及补偿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甘卫发﹝﹞21号)执行。远程会诊费用按照《甘肃省省级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版)》执行。成员单位需要牵头单位为患者进行检查、诊断时,收费标准按照医院收费标准执行(医联体成员单位收费标准+远程会诊费=牵头单位收费标准),医联体成员单位将远程会诊费提取小部分管理费后定期将剩余远程会诊费拨付到医院,检查报告单以医院名义下发。其他技术支持所需费用由牵头单位与成员单位自主协商。
(四)完善医联体内分工协作机制
1.推动落实急慢分治模式。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要落实自身功能定位。医院主要承担区域内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和疑难复杂疾病诊治工作,提供日间手术、日间化疗等日间服务,提升服务效率,逐步减少常见病、多发病、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比例;要主动将急性病恢复期患者、术后恢复期患者及危重症稳定期患者及时转诊至下级医疗机构继续治疗和康复。要加强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为患者提供一体化、便利化的疾病诊疗—康复—长期护理连续性服务。
2.落实防治结合要求。医院负总责,完善医防协同工作机制,做到防治服务并重。充分发挥医联体内专业机构的作用,推进疾病三级预防和连续管理。加强慢性疾病管理,探索制订一体化临床路径,为患者提供顺畅转诊和连续诊疗服务。充分利用甘肃省慢性病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对慢性病管理的质量控制,对辖区慢性病防控任务进行量化分解,靠实区域“网格化”管理,明确各级成员单位的具体职责分工和任务分工,并将慢性病管控评价结果作为医联体绩效考核重要指标。注重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作用,共同做好疾病预防、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等工作。
3.加强技术合作与业务协同。医院要加强对成员单位的指导,通过专科共建、教育培训、科研项目协作等方式提升成员单位医疗服务能力与管理水平。医院负责医联体内医疗质量管理,制订统一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和标准,提升区域内医疗质量同质化水平。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局制定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分级诊疗技术方案要求,制订双向转诊标准与规范,实现有序合理转诊。
4.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落实团队签约要求,由医联体内基层医疗卫医院专科医师组成团队,为网格内居民提供团队签约服务,形成全科与专科联动、签约医生与团队协同、医防有机融合的服务工作机制。根据网格内居民健康需求,设立针对普通人群和慢性病患者、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重点人群的菜单式签约服务包,提供个性化签约服务。
六、城市医联体建设试点工作安排
年2月底前,各试点市卫生健康委会同医保、人社等有关部门,结合本地实际,制订工作计划、具体实施方案和医联体绩效考核办法,出台本市医联体网格化布局规划。
年3月底前,各试点市卫生健康委组织召开城市医联体建设推进会,安排部署相关工作。医院成立专门工作小组,制订医联体建设方案并实施,制订医联体章程,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年4月到年底,医院和有关医疗机构落实工作任务,确保医联体各项工作措施落地见效。
来源丨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