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症状的高血压最可怕!治疗高血压的五大误区,这样处理有风险
血压增高实际上是一个生命指标、一个生命体征数据。患了高血压,很多人会有症状,但有一些人偏偏没有感觉,这种人反而最危险。如果能感觉到血压高了、不舒服了,说明这是你的身体在自我保护。如果你感觉不到,很可能任由高血压损伤器官。
头晕是高血压最常见的症状,而一天当中,高血压引起的头晕其实也有集中出没的时间。因为高血压有两个峰值,分别是早上6~10点和下午的16~18点,在这两个时间段内,血压会升高,因此在这期间发生头晕的几率也会大大增加,高血压患者在这两个时间段内要特别注意。
根据最新一期《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数据,我国心血管病患病人口已高达2.9亿,其中高血压人口为2.7亿。在这2.7亿人口中,对高血压的认识误区比比皆是:
误区一:不愿意过早服药
治疗高血压,越早获益越大。不少患者担心降压药会产生抗药性,却不知血压升高的主要危害并不是血压升高引起的症状,而是不知不觉中损害全身的血管,甚至影响心、脑、肾等多个器官的功能。血压越早得到控制,就能越早地保护血管、预防多器官功能受损。
误区二:血压正常即停药
高血压的治疗需要坚持用药,保持其稳定。高血压不能根治,但可以通过综合治疗控制,贸然停药后血压会因此升高,而血压的波动过大,对身体内多器官的损害更加严重。正确做法是:血压控制达标并长期稳定后(一般半年到一年),在医生指导下逐渐较少药物,并控制生活方式,长期规律监测血压的变化。
误区三:过分依靠药物
高血压的治疗需要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应该建立在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础上,积极控制和改正吸烟、过量饮酒、高盐饮食等不良习惯,对药物的治疗效果有辅助作用。
误区四:只服药不看效果
高血压的治疗并非千篇一律,且个体对药物敏感性不一,需要通过定期监测血压观察治疗效果。长期的规律监测并记录,可为掌握药物使用与血压变化关系、调整药物剂量及种类提供临床依据。
误区五:自行购药服用
高血压种类繁多,每一类的治疗用药有所差异,用药需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降压药的选用不仅仅针对控制血压,同时还要考虑对身体其他器官功能的保护。
高血压早期可能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常见头晕、头痛、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仅仅会在劳累、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后发生血压升高,并在休息后恢复正常。
血压升高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剧烈头痛、呕吐、心悸、眩晕等症状,严重时会发生神志不清、抽搐,这就属于急进型高血压和高血压危重症,多会在短期内发生严重的心、脑、肾等器官的损害和病变,如中风、心梗、肾衰等。
Ps:高血压的症状与血压水平有一定关联,多数症状在紧张或劳累后可加重,清晨活动后血压可迅速升高,出现清晨高血压;导致心脑血管事件多发生在清晨。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高血压发生的原因
1、遗传因素:大约60%的高血压患者有家族史。
2、精神和环境因素:长期的精神紧张、激动、焦虑,受噪声或不良视觉刺激等。
3、年龄因素:发病率有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40岁以上者发病率高。
4、生活习惯因素:膳食结构不合理、吸烟。
5、药物的影响:避孕药、激素、消炎止痛药等均可影响血压。
6、其他疾病的影响:肥胖、糖尿病、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甲状腺疾病、内分泌肿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