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升高了,治疗是肯定的,但很多高血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是非常容易走进误区的,特别是在服用降压药的过程之中,认为自己的观念是对的,根本没有听到医生的叮嘱,从而对身体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接下来,我先以56岁的王先生为例,跟大家讲一讲,他是在三年前检查出了高血压,收缩压是mmHg,但并出现头晕、失眠、手指麻林等症状,工作和生活中也没有受到影响,自己感觉没什么事,根本没有吃降压药。
可近来总是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来找我看诊,检查之后竟然是高血压升高,造成脑血管破裂,引发的这一系列症状,幸好这个时候王先生重视起来了,没有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其实,像王先生这样的高血压患者并不是个例,在我的门诊里,就有一些高血压患者因这样那样的原因,踏进了服用降压药的误区中。经过数十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高血压患者服药过程中的几大误区,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注:上述王先生走进的一大误区就不多说了。)
一、降压只求快
降压的原则是有效、平稳,其中平稳是最为重要的。对于一些患者来说,他们一听医生说血压长高了,就想要快速的把血压降下来,恢复到正常的血压值,从而忽视了,血压大幅度波动带来的危险。如:心、脑、肾的供血不足。也就是说,降血压是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如果你的血压值在mmHg,你需要一点一点的把血压降下来,并不是说一下子恢复到正常血压值。
二、忽视降压药的副作用
事实上,无论是什么类型的降压药或多或少都是存在一些副作用的。
1、沙坦类降压药:突然出现头晕、肢软、冷汗、心悸等情况。
2、利尿利降压药:长期服用,会出现恶心、呕吐、四肢麻木、眩晕、耳鸣,严重了会导致室颤。
3、地平类降压药:服药初期会出现面部潮红、头痛头晕、心跳过快、心慌心悸、四肢水肿等情况。
4、普利类降压药:干咳、血钾升高、喉头水肿、血管性水肿。
5、洛尔类降压药:长期服用可能会造成心率减慢、支气管哮喘加重等情况。
就先介绍这常见的5种类型降压药的副作用,高血压患者若是出现以上的副作用,要及时找医生沟通,咨询是否停药或换药,以避免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或是无法挽回的后果。
三、血压降至正常值,停药了
这一行为是很危险的。除了少数,早期轻型高血压患者可通过消除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如减少食盐的摄入量、戒烟限酒、消除焦虑和精神紧张等来控制血压外。大多数高血压患者是需要终身服药的,即使血压降至正常也不能停药。
因为一旦停药,患者的血压就会恢复到治疗前的水平,并会引起“停药综合征”或诱发严重的心、脑、肾、血管疾病。正确的服药方法是,待血压被有效控制在正常水平一年后,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步减少药物的种类及剂量,用最少的药量达到最理想的治疗效果。
四、大把大把的吃降压药,认为吃多了,血压就降得快
这是一个错误的认知。其实,药不是吃得越多效果越好,降压药亦然。患者服降压药主要就是为了降压,如果一种降压药一天只服一次就能平稳降压,原则上是不用加第二种的。“是药三分毒”更何况服降压药会有副作用的存在,患者如果自作主张地增加药物剂量和种类,不仅不能达到良好的降压效果,反而会危及生命安全。
此外,上面也说过了血压并不是降得越快越好,血压下降得太多,患者反而会出现头晕、心悸等不适症状,甚至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大家不要陷进来。
五、买贵的降压药,效果会更好
我们的传统观念就是“一分钱一分货”,为此很多患者觉得降压药越贵效果越好,这也是一个误区。降压药是没有好、差之分的,关键点在于患者本身适合哪一种。如果普通的降压药就能起到好的效果,就没有必要去买贵的。当然也不能看别人用什么药的效果好,就擅自更改药物。
六、吃了降压药就没事了
这也是很多高血压患者容易踏进的误区之一。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在我诊断的高血压患者中,有一部分人,即使长期服用降压药,也没有达到很好的降压效果。而经过我的了解,他们这部分人中,很多是因不科学的生活方式造成的,在吃了降压药后,依然我行我素,该抽烟抽烟、该喝酒喝酒,大鱼大肉吃着,也不做运动,所以他们的血压一直没有降下来。也就是说,想要降压并不是吃药就没事了,还需要改掉你生活中的坏习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以上这几个误区,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陷进去过,总之,想要避开这些误区,你不要听自己的,要听医生的,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降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