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高血压学会(ISH)首次独立颁布了全球范围内适用的《ISH国际高血压实践指南》,该指南是ISH首次独立发布,对全球高血压防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周医学小科普为大家解读《ISH国际高血压实践指南》与以往AHA相关指南相比有哪些更改。
1、高血压诊断更严谨:
ISH新指南强调:诊室血压诊断,不能只靠一次就诊时的血压测量值,应间隔1-4周进行2-3次测量,若连续测量2-3次血压≥/90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其诊断标准未遵循年AHA指南中≥/80mmHg的标准,理由是基于扩大高血压诊断人群可能带来不必要的恐慌和治疗;若血压≥/mmHg且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单次测量即可诊断为高血压病。
2、强调不同测血压地点,诊断标准略有不同
ISH新指南指出:在家自测血压≥/85mmHg为高血压标准。24小时动态,血压平均值≥/8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夜晚的平均值≥/70mmHg为高血压。
通过普及和完善家庭测血压,可以有效减少单纯依靠诊室测血压带来的误诊,如白大衣高血压,一些就诊患者仅仅看到医生就会带来心理上的紧张和焦虑,这种情况下获得的血压结果往往无法代表真实日常血压。
3、高血压的分级调整。
ISH新指南取消了超过/mmHg诊断3级高血压的分级,只保留两级。1级高血压:收缩压-mmHg或舒张压90-99mmHg;
2级高血压:收缩压≥mmHg或舒张压≥mmHg。
这次调整更加便于对高血压患者的管理和推广,降低了指导治疗和预后评估的复杂性,可能对今后简化高血压风险分层进行了铺垫。但是取消3级高血压的分级,对急危重症的管理和综合治疗带来了不便,暂时恐怕难以在临床普及。
4、细分不同年龄的降压目标
ISH新指南指出:基本目标:3个月内血压至少下降20/10mmHg,最好达到/90mmHg。
小于65岁患者:血压应控制在</80mmHg,不宜低于/70mmHg,血压并不是越低越好!
大于65岁患者:血压的平均水平最好控制在/90mmHg,应根据患者身体情况、基础疾病、独立生活能力和药物耐受情况,设定个体化血压目标。
血压下降20/10mmHg,会带来心血管疾病风险减少50%的获益。但降压过快,血压控制太低,会带来脑缺血性卒中、肾灌注不足等风险。
医院保健中心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