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诊断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高血压病患者的饮食要点 [复制链接]

1#

相信大家身边有不少高血压病患者吧?据有关资料显示,底中国有高血压人口4.2亿;可见,高血压病患者之多,但是,据我所知,有些人不太重视这个病?不以为然,因此,他们的血压值总是居高不下,真是提这些人担忧啊!所以,在这里我要提醒高血压病患者,要关爱自己的身体并注意自己的饮食状况?首先,先了解一下,高血压的基本情况……。

高血压

“高血压如何诊断”?

近期有研究表明:血压值在—90之间,为正常血压。也就是说:血压中的舒张压的范围在60-90mmHg之间,高于90的话,也就是属于高血压了。收缩压的范围是在90-之间,高于,也同样是属于高血压。

怎么测量血压呢?

测量血压,医院为准,而且,不能单凭测量一次,应在非连续性的情况下,测量三次。而医院的相差5mmHg。如果确诊是高血压的话,应遵医生的嘱咐吃药,另外,如果用药治疗,就要长期的使用,不要自己随便停药,这样反而可能对身体造成更大的损害。

高血压的种类及后果

高血压分两种:

——原发性高血压病因:家族史,不明原因如压力,老年动脉硬化慢性缺钙

——继发性高血压病因:肾病,糖尿病,甲亢引起

后果:1.心力衰竭。左心肥大-右心肥大-心衰。高血压控制不好的人,走路躺着都会觉得憋气,即慢性心力衰竭。因为心力衰竭全身脏器都处于缺血状态。

2.肾功能衰竭。肾脏动脉最多,所有血液都要经过肾脏血液排泄。长期在高压下会硬化,无法实现滤过,就会肾功能衰竭。每年肾透析病人中十分之一是由于高血压引起的。透析痛苦又耗钱。

3.脑中风:脑溢血和脑栓塞。一般用药:药越吃越多,一开始1颗后来2颗再加量,然后从国产药之后再吃进口药...其实一直都在越来越严重。

关于遗传倾向判断:看3代之内,男62岁以内,女55岁以内,有癌症,脑溢血,中风,糖尿病等,只要有,就可以说有这人有这种病的遗传倾向。

高血压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高血压的致病因素归结起来有六点,包括家族遗传、饮食过咸、肥胖超重、缺乏运动、喝酒吸烟、精神长期紧张焦虑。

高血压与工作生活的关系

现在,高血压逐渐年轻化了,年轻人患高血压,除了遗传因素之外,往往与工作和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关系。频繁加班熬夜、精神压力大、抽烟喝酒、三餐不定时,这些都是引起高血压的诱因。同时,很多年轻人吃饭要么叫外卖,要么去外面的餐馆,脂肪、热量、盐都摄入过多,长此以往,导致血容量增加,引起血压升高。

早餐,牛奶,杂粮饼,木耳午餐,拌四丝,少油少盐午餐,清拌有机菜花和麻椒粗杂粮饭晚餐油菜,胡萝卜鸡蛋面

高血压病患者饮食上的要点

在饮食上,高血压病患者需要少食或者禁食的食物主要由三类:高钠食物、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辛辣有刺激性的食物。

高钠食物包括咸菜、腌肉、火腿、小苏打制作的面食和糕点等。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包括肥肉、肉汤、鸡蛋黄、动物内脏、鸡皮等。辛辣有刺激性的食物包括红辣椒、浓茶、浓咖啡等。

高血压病患者适宜用煮、蒸、炖、焖等烹调方式,不宜用炸、烤、熏、煎等烹调方式。

还要注意,有些食物中的隐形盐,比如,挂面,干豆腐,等等都含有钠即(盐)。

建议高血压病患者,要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健康体重,才能健康控制血压。

建议高血压病患者适量运动,每天至少30分钟的有氧运动。比如,散步,走步等等。

高血压病患者在饮食上要注意,尽量选择低钠高钾的食物,研究发现,摄入钠盐(氯化钠)越多的人血压越高,患高血压病的风险越大;而摄入钾盐越多的人血压越(正常范围),患高血压病的风险越小。我国人群的钠/钾比值在6以上,而西方人群仅为2—3。还有,研究表明,钠盐摄入平均每天增加2克,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增高2.0毫升汞柱和1.2毫升汞柱。

低盐饮食是高血压病患者最重要的饮食对策。

所有高血压病患者均应采取各种措施,尽可能减少钠盐的摄入,并增加食物中钾盐的摄入量。建议:尽可能减少烹调用盐。每天不能超过6克。告诉你个控盐的方法,就是使用定量的盐勺。推荐使用低钠盐,该种食盐中钠含量比普通食盐少30%(钾含量则明显增加),除极个别肾功能不全者外,低钠盐适用于高血压病患者和普通人。建议,减少味精,鸡精,酱油,大酱等含钠盐的调味品和咸菜,腌菜,泡菜,卤菜,海米,虾皮,鱿鱼丝等高盐食物。少食或者不食含钠较多的各类加工食品,比如,火腿,香肠,零食,方便面等等。加醋可增加咸味,从而加。减少烹调用盐;加糖刚刚相反,会掩盖咸味,从而增加烹调用盐。建议多吃含钾食物,比如,新鲜蔬菜和水果,特别是绿叶蔬菜,食用菌,海藻类蔬菜和柑橘类水果,此外,瘦肉,禽类,鱼类,乳制品和豆类也是钾的良好来源。

总之,高血压病患者,要均衡饮食,低钠高钾饮食,限制饮酒,适量活动,另外,监控体重,避免肥胖,因为,肥胖是导致高血压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

苏艳菁

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